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具体体现。
今年5月,在局第十四次集体学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讲话特别指出,要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在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公共就业服务包括职业介绍、职业辅导、职业培训等多项内容。良好的服务措施有利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减缓失业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效对接。的以来,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人社部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2023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各级政府都将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纳入到做好民生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了体制机制基础。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县(区)以上普遍成立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超过98%的街道、乡镇设立了服务窗口。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消除信息不对称,进而弥合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问题,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矛盾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我国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平均每年在16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超过了1000万人,今年更是达到1170万人。据预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增长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也意味着,就业压力特别是青年就业压力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许多企业又存在招工难的现象。“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现象共生,是结构性就业难的突出表现。通过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提供精准有效的信息,是促进供需双方对接、缓解结构性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是结构性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数字经济时代,尽快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是就业工作中心任务之一。各地积极探索公共就业服务和培训新模式,提升人岗匹配度,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
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维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就业公平的必要之举。维权保障是公共就业服务保障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为劳动者提供诉讼咨询、劳动纠纷调解、劳动合同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的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和规范性的政策和规定。近几年来,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2018年年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具体措施,保障各类服务对象获得机会均等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提供10项基本服务。
2024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突出了“规范化”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多年来,我国零工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发性、随机性等不规范现象,既会产生市场辐射范围窄、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容易引发各种劳务纠纷。在灵活用工日益成为我国一种重要就业形式的背景下,规范零工市场建设和运行、为更多劳动者提供更好就业服务,将有力提升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意见》,力争用2至3年时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上下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该《意见》明确了服务网点覆盖基层、服务信息辐射基层、服务力量下沉基层、服务模式适应基层、服务供给支撑基层五项重点任务。
适应新时期就业工作的客观需要,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下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着力点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续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着力完善多元参与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同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专业化建设,为基层服务提供业务支持,着力增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努力为劳动者求职就业、企业招聘用工提供助力。
第二,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数字赋能。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成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要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为就业服务赋能,通过建立一系列示范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站点,快速构建一个纵向互联、业务互通、数据共享的新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大数据分析,能够为求职者提供精准的职业匹配和就业指导。这种基于数据的服务方式,深度挖掘劳动市场的需求与供应,实现最佳的人岗匹配。此外,还应积极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分别用于自动化职业咨询、技能评估和保护求职者个人信息及就业合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第三,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服务,加强与市场主体合作扩大就业服务供给。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就业服务的渠道,有利于发挥相关机构的优势,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就业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就业服务、创新服务方式的积极性。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参与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建设、运营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广泛吸引志愿服务、慈善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服务供给渠道。加强对就业服务行业的监管,引导就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第四,高度重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职业培训。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许多工作人员都是新进入的职工,而服务内容又涉及职业介绍、合同签订、纠纷处理、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多种职能。因此,现有的职工队伍急需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并带动提升整体服务水平。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常态化能力培养,定期业务培训轮训,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创业政策,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