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第二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杭州市余杭区创作一批小品,利用其针砭时弊、寓教于乐的特性,作为反“”的生动教材,让广大员干部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时而笑声连连,时而一片寂静,时而掌声阵阵……近日,余杭区塘栖镇剧院内座无虚席。来自塘栖镇的600余名员干部和群众把座位占得满满的,连过道上也站了许多人。该区“正风肃纪”主题廉政小品巡演正在这里举行。
《母亲的生日》、《老耿探儿》、《门卫》、《汇报咏叹调》、《中奖》……一个多小时里,一个个小品接连登场,让观众连呼过瘾。而嬉笑怒骂之后,在座员干部的心头更多了一份警醒和反省。
如今,正风肃纪廉政小品巡演,在余杭区扬起阵阵清风正气,传递反腐倡廉正能量。
为了获得县里旅游开发资金的扶持,某乡不惜弄虚作假,伪造了一处“遗迹”,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挖空心思行贿的乡长、利欲熏心的“专家”轮番上场,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廉政小品巡演中,《打虎出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则小品出自临平三中副校长卜宇之手。卜宇平时从事英语教学,喜欢写作。而说起这则小品的灵感,还得追溯到2009年底。
“当时,曹操墓发掘成为一大热点话题,有人就说,没准出土的文物是当代伪造的,因为现在类似‘正龙拍虎’的造假事件不少。还有人打趣说,要是一直挖下去,挖出几只‘洋钉子’什么的,就搞笑了。”卜宇说,他突然觉得这个题材不错,如果能加以创作,肯定是一个精彩的廉政故事。
去年3月,余杭区面向社会征集廉政小品的题材。于是,卜宇着手将这一题材搬上舞台。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脑海里形成:假使考古工作出现弄虚作假,那是出于什么原因?牵扯其中的人物分别有什么目的,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利益关系?他觉得,揭穿一个谎言还不够精彩,如果是为掩盖第一个谎言,不得不编一个更大的谎言,最终形成弥天大谎,艺术效果就会更好。
白天上班,晚上创作。很长一段时间,卜宇都处于忙碌状态。最终,《打虎出龙》剧本出炉,场景设定在乡政府大楼内。他还特地安排了一个“二傻”的角色,由“二傻”来揭开谎言,做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说真话的小男孩”,既增加了笑点,又更加耐人寻味。
不少年轻人也参与了小品剧本的创作。方羽公今年33岁,是余杭区风景旅游局的一名干部。由他和单位同事创作的小品《面试》,讲述刚从旅游学院毕业的圆圆,在某旅游集团招考笔试中考了第一名,准备参加面试。旅游集团李总的爸爸是圆圆舅舅的老同学,于是,围绕要不要“搞关系”,引发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
“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单位搞‘萝卜招聘’、暗箱操作,于是就根据这类现象,通过艺术加工和场景设置,完成了《面试》剧本的创作。”方羽公说。
平民视角,草根气息。这次,参加巡演的17个正风肃纪类廉政小品,大多是余杭区各机关单位公职人员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
3月28日下午,正风肃纪廉政小品在临平剧院举行了专场演出。台下,余杭区四套班子成员和区直各单位领导干部700余人,接受了一次意味深长的教育。当演出结束、灯光亮起时,全场掌声雷动。
“起初,我有点担心观众坐不住,但演出效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专场演出的总导演、余杭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戴园丽说。
基层的免费巡演也是场场火爆,不少人提前半个多小时到场,还有人自带座椅。当地员干部和群众说,之所以爱看倡廉小品,不仅因为它够“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演员是员干部,自编自导自演更能产生共鸣。
贺文清今年29岁,是余杭区城管执法局办公室干部。不过现在,同事们更喜欢叫他“门卫”。因为在这次廉政小品巡演中,他当起了小品《门卫》中的男主角。小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校长退休后当起学校门卫,他发现负责新校区建设的总承包商偷工减料,便不让对方开工。后来,老校长被换走,大楼建起不久便垮塌,酿成惨祸。贺文清就饰演那位刚正不阿的老校长,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够老,他研究了一个多星期的“老年剧”,神态举止惟妙惟肖。
“这个小品让我深深明白,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必须坚守原则和底线,否则会害人害己。”贺文清说。
不仅是《门卫》,《砸碑记》、《母亲的生日》、《就是不送礼》等小品,或讥讽、奢糜之风,或弘扬正派做人、正直做事,说出了广大老百姓的心里话。
而在这背后,是许多第一次登台的“演员”的全心付出。吴冠华是余杭区交通集团04省道余杭收费所副所长。为排练小品《老耿探儿》,他每天挤出休息时间,有时排到晚上10时。这样“连轴转”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同事孙旭东为练一个下跪忏悔动作,磨破了膝盖皮,坚持不戴护膝。“只有重重的双膝下跪,才有忏悔的感觉。要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孙旭东认真地说。
今年3月以来,正风肃纪主题廉政小品巡演活动,在余杭区各乡镇(街道)举行了14场巡演和1场专场演出,观看的员干部、群众达到8000余人。
“我对小品《就是不送礼》的印象特别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到有原则,整个社会才会真正风清气正。”临平、东湖街道计生服务中心主任李莉至今对廉政小品巡演记忆犹新。
余杭,素有中国故事之乡的美誉。2006年,余杭区将廉政文化和故事创作结合起来,举办“中国(浙江)廉政故事大奖赛”,共征集到廉政故事作品6700余件。去年3月,余杭决定把廉政故事“转型升级”,着手廉政小品剧本创作和剧目排练,并确立了17个廉政小品剧本,参演人员大多是各镇街和区直单位的公职人员,达到90余人。
“把反‘’教育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小品创作相结合,搭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舞台,从而在全社会营造正风肃纪的浓厚氛围。”余杭区纪委方东晓表示。
用小品来宣扬反腐倡廉,究竟有没有效果,最后会不会流于形式?这是余杭区纪委和廉政小品创作表演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每场巡演就像是在‘播种’,在广大员干部和群众心中播撒风清气正的种子。”余杭区文化馆群文干部翁坚民认为。
以本土素材创作廉政小品剧本,以身边人本色出演身边事,这样的巡演可谓原汁原味,教育意义也非同寻常。17个小品,就像17面镜子,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也从中受到教育。
“小品讲的事情,都是生活中能看到的,让人反思。”瓶窑镇委副孙立英说,廉政小品是开展廉政教育生动的教材。
巡演结束后,余杭区将本次征集到的优秀廉政小品制作成廉政小品专辑,通过电视、网站和微博等平台向全社会传播。如今,随着廉政小品影响的扩大,弘扬社会正气、鞭挞腐败丑恶之风,正吹遍余杭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传递廉荣贪耻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