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92-6316061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业指导

高校生涯教育如何叫好又叫座2024-07-15

来源:招聘六人才网 时间:2024-07-15 作者:招聘六人才网 浏览量:

  ·“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巨大的时代变迁面前,个人常常会感到渺小甚至无助,生涯教育的意义因此也就更加凸显

  ·生涯教育是覆盖了大学生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的整体性教育,不止是一门课程,更应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质量的生涯教育不只是针对毕业生就业阶段的“临门一脚”,还要以“为谁培养人”为逻辑起点,以“人到哪里去”为核心使命

  6月28日,东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望着熟悉的校园,轻化工程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包红露生出了很多感慨。

  “感谢学校丰富的生涯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我不仅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兴趣和长处,还引导我对更长远的职业规划产生了兴趣。”毕业季,由于良好的积累,包红露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功获得了跨境电商运营岗位的录取通知,并将于今年7月中旬到深圳入职。

  4年前刚入大学时,包红露和很多大学生一样,“一直都只是单纯的学习”“脑袋里没有职业生涯的意识”……但入学后,一次校内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触动了她,她走上了探索和设计自己生涯路径的新旅程。

  毕业季,这样的“人生选择”是毕业生们不得不做的必答题。而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也考验着高校生涯教育的实效。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突破千万,总量和结构压力并存;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就业选择更为多样,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面临不知所需、不知所选的问题,对精准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就业指导服务需求迫切,也对高校生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盼。

  “通过此次训练营培训,我更加明晰了自身的职业规划,立志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近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的2024年毕业生基层就业训练营结业仪式上,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曹雨作为营员代表发言。

  加入训练营以来,曹雨学习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课程,掌握了公文写作的方法,倾听了多位赴基层工作校友的经验分享,“他们的肺腑之言促使我思索自身的理想抱负,认真规划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我也会一直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磨砺自身意志,努力克服未来基层工作的困难与艰辛。”曹雨表示。

  基层就业训练营是中国政法大学生涯教育的品牌活动之一,训练营以基层实务为导向,围绕增强基层就业观念、拓宽基层工作视野、提升基层工作能力设计和组织活动。具体包括邀请基层党政机关领导、实务专家、选调生校友围绕政策解读、技能提升以及心理调适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与经验分享。

  “对大学生个人来说,生涯教育是引导他们全面了解自己、发掘个人潜力、实现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说。

  据了解,我国最早的职业生涯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90年代,随着毕业生分配工作制度取消等原因,生涯教育逐渐在高校兴起和发展。1995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就业指导列入正式教育教学计划。

  自2001年从事生涯指导工作至今,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金蕾莅见证了我国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经历“就业指导—职业辅导—生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变迁。

  “20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就业工作经历了从行政管理到服务、指导的三次转变。”金蕾莅介绍,2000年前大学毕业生是稀缺资源,不存在就业难问题,学校就业工作的业务范围也很窄,主要是政策宣讲、办理户口档案等服务工作。到2003年左右,大学生就业已经由计划分配向市场选择转向了,人职匹配理论流行起来,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引入了职业测评,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个人特质,提出建议和推荐职位,引发了一波职业测评的热潮。到2015年,清华大学就业中心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后,从学校层面更加强调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就业引导、职业课程和个体咨询逐渐成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重点。

  当前,普通高校普遍设立了生涯发展中心或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之逐步转型迭代为生涯教育课程。

  随着教育环境和就业市场的发展,高校生涯教育也在不断演化。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等多重因素叠加,给高校生涯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比如,当前高校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仍以西方引入、结合本土糅合为主,在价值观引导等方面力度不够。同时,一些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而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上完职业生涯规划课、拿到学分即可,直到毕业前找工作时才重新开始思考职业发展与就业问题的现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庄杰认为,就业市场日新月异,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边界、职业结构日益模糊,交叉学科打破了专业壁垒,对可迁移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也对高校生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巨大的时代变迁面前,个人常常会感到渺小甚至无助,生涯教育的意义因此也就更加凸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陆亭说,学生对未来的选择更多了,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不会选择却会产生焦虑。因此,“越是选择性增强,越需要提升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毕业前夕,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生江娅不无自豪。她即将成为一名“美丽乡村”的墙绘师。大学期间,她和团队已为150余个乡村绘制了近4000幅作品。

  “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让我找到了独特的职业视角。”来自乡村的江娅介绍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对村容改造的需求异常强烈。

  “我的画笔不正是点缀山水的最美工具?”想法很燃,但从梦想初启航到职场飞扬,江娅也经历了反复“拉扯”。怎样组织团队?如何筹备资源?怎样打开市场?对她来说,每一个问题都充满挑战。

  得益于学校完备的生涯教育体系,她的“金点子”很快找到了生根的土壤: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提供了职业规划护航,专业教师提供了工艺技术支持,学院配备了实践团队和启动资金。“从职业启蒙到规划引导,再到实践引领,全链条式的生涯教育不仅帮助我作出合适的选择,而且将这个选择变成了现实。”江娅说。

  “我们认为,生涯教育是覆盖了大学生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的整体性教育,不止是一门课程,更应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鹏程介绍,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代际特点,扬州大学形成了一年级注重启蒙和体验,二、三年级注重知识和能力,四年级注重决策和实战的生涯规划教育特色架构。在整个大学阶段,围绕理论学习、实践交流、技能提升等主题,学校组织学生赴企业“旅行”,常态化开展“职升机”工作坊,针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等,“学校、学生、校友、政府与企业等不同主体都被纳入其中,形成了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式的生涯教育体系”。

  在马陆亭看来,学校一切工作都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等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职责,只有经过整体规划和统筹设计,高校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接地气的生涯教育。

  “与此同时,生涯教育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并且要有针对性,真正地帮得了学生。这些,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马陆亭说。

  自我认知是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生涯教育的基础。在东华大学生涯课堂上,东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生涯教育部主管纪静用电影引入生涯启蒙概念。在《长安三万里》的小组讨论中,她引导学生观察、绘制电影中主人公的“生涯大事件”。在听课笔记上,学生们写道:“从李白和高适的人生中,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风骨,流淌在骨血里刚健质朴的家国情怀”“生涯规划应该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对自己认识不清、对专业认知不清、对未来规划不明确的问题在低年级学生中很普遍。”纪静说,引导学生点燃生涯规划的意识和内在动力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一环,为此,东华大学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生涯教育,用本土化的育人元素鼓励学生自我探索,以契合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的生涯教育内容解决中国人自己的生涯困惑。

  实践性、综合性是生涯教育的鲜明特色,其效果最终要体现在有效性上。在华北电力大学,“沿着的能源足迹”暑期职业体验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15支师生职业体验团队,利用暑期分赴全国15个省份、32个地市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走进习调研过的能源企业、能源工程、能源地标,开展专题调研、主题宣讲、跟岗体验等活动,在职业体验“大思政课”中,聚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感悟国家能源发展历程,对标能源人才市场需求,锻炼实践能力。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研一学生王园园走进了浙江省嘉兴市的供电公司、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在真实而又火热的职场进行体验,让她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次职业体验,让我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企业和行业的运营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需求,我也亲眼见证了理论知识如何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又如何以实际行动惠及百姓,改善民生。”她说,此番经历不仅巩固并深化了她的专业技能,更点燃了她对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的热切向往,深刻体会到电气工程领域蓬勃的生命力与迷人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陆亭说,在生涯教育中,就业训练应是必修环节。实训能够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生涯规划知识转化成为真实本领,在进入社会前得到一个锻炼和缓冲。

  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为学校生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人民大学打造了国内首个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借助数智化技术赋能,打造了治国理政、经世济民、学术领军、全球治理等人才全周期发展样板路径;以胜任力体系贯通课程、实训、服务等模块,并融合学生、学院、学校、校友、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了就业育人工作数字化生态。

  “平台设置了职业测评功能,可以测试人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选定方向后还会提供核心胜任素质所需要的课程、实践、实习等,这样即使之前毫无职业发展的概念,也能很快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直博生王潜说,通过测试,他初步定下了学术领军和治国理政的方向,未来还会通过一对一咨询等方式更加精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2007年,国家明确将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同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作出相关部署。2023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毕业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建设高质量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毕业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创新性财富,与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密切关联。”马陆亭表示,未来应该从教育内涵质量、国家时代要求、高校分类发展、学生生涯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由内及外全方位思考高校生涯教育。

  不少专家也认为,生涯教育要有更加宏观和长远的视角。“高质量的生涯教育不只是针对毕业生就业阶段的‘临门一脚’,还要以‘为谁培养人’为逻辑起点,以‘人到哪里去’为核心使命。”孙鹏程认为,高质量生涯教育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涯建构,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悦纳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培育生涯适应力、生涯建构力。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劳动人事学院职业开发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于坤认为,生涯教育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工作目标,从‘充分就业’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转变;二是工作对象,从毕业生到全体大学生的转变;三是工作内容,从毕业季就业指导,到全周期生涯发展教育的转变。”对此,生涯教育必须将工作视野向前、向后延展,向前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及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趋势,向后看到大学生职业、心理成长发展的全周期。

  在纪静看来,受社会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以学业目标取代职业目标的现象还很普遍,比如把上重点高中、读大学、读研究生等学业目标作为自己的重要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打破学生、家长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引导学生把学业目标纳入职业目标这个更大的概念去考察,是当前高校生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大中小生涯教育一体化势在必行的一个深层原因。”纪静说。

  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制造……6月底,来自扬州的考生王雷面临着高考后的关键抉择。早在高一,他就立志成为一名芯片研发专家。为此,他在高中期间,提前了解了该领域知识。志愿填报中他果断锚定了该方向。

  事实上,为推动高校与高中生涯教育一体化,早在2018年,江苏不少高校就在推进“高高衔接”工程,发挥高校生涯教育优势,为中学生涯教育提供师资培养、生涯教育课程等服务,减少大学专业错配、助力学生生涯教育启蒙,为高校进一步开展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生涯教育提供基础。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在扬州举办了全国重点高中校长职业生涯教育培训活动。现实中,大中小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联动的号角正嘹亮。

  “新高考考试科目的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也促使学生提前思考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规划进行选科。”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顾嘉頠认为,新高考的实施,使生涯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也为开展大中小生涯教育一体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大中小衔接应以生涯教育为共同理念,基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引导学生提升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在高考选科过程中选其所长,选其所好。高校则要从自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发挥引领作用,细化专业招生标准,追踪入学学生学业成长状况,动态调整标准,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动发展。

  生涯教育是知行合一、协同发力的教育活动。因此,“生涯教育要以专业为基础”。马陆亭建议,开展好高校生涯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找好专业与产业的结合点。就业单位可深度参与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环节中,从源头开始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以培促用。“这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就业指导的方向。”

  同时,“要构建一个由就业单位、政府、第三方机构等与高校共同建设的生涯教育体系,打破各方的业务壁垒和行政壁垒,把各自拥有的信息、知识、资源充分整合,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形成一个贯通的知识及资源系统,共同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的托举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价值导向、稳定高水平的生涯发展胜任力,与社会需求实现更深层次的‘双向奔赴’,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坤说。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3-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招聘六人才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3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春江天玺6幢 EMAIL:lgwgls@163.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