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92-6316061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业指导

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学而”读书会学员与您分享心得体会2024-07-29

来源:招聘六人才网 时间:2024-07-29 作者:招聘六人才网 浏览量:

  又是一年秋来到,“学而”读书会读书活动正在展开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抬头思考,低头读书,潜心教学——老师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感悟、提升,让我们一起跟随她们的脚步,走进书香的世界吧。

  以前看书,我都是从正文的第一页开始,从头看到尾,中间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要去找度娘查询。直到读完最后一页,才开始回忆整本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但经常会因为前面看的东西太多而忘记说了些什么,只好重新翻到目录页,开始梳理大纲。直到接触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才从中了解到一些提升读书效率的阅读方法。在书中,作者共介绍了四种阅读方法,由于这些方法难度层层递进,后一种方法包含前一种方法,所以,也被称为四种阅读层次。

  第一层是基础阅读,顾名思义,通常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就能实现,这也是大家平时最常用的阅读方法。这是所有阅读的基础,要求就是能认字,知道基本语法规则,具备基础的阅读理解能力。除非遇到一本不认识的外文书或文言文的书,抑或是一本远远超出了自己理解能力的书,大部分人都能顺利地将书读完,并能看懂作者的意思。第二层是检视阅读,也就是略读、粗读一本书的方法。第三层是分析阅读,也就是用无限的时间,去全盘、系统化地精读一本书。第四层是主题阅读,也就是比较阅读。这种方法不只限于阅读一本书,而是围绕一个主题,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很多书,从而列举出书本之间的相关之处,并从中提出自己对这个主题的解读。

  暑假里,我尝试运用检视阅读的方法读了《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检视阅读并非随意乱翻的阅读,而是要用有限的时间,去读完整本书,然后抓住书的重点。检视阅读是一种主动阅读,所以要带着问题进行。一般读之前,要在脑子里提以下问题:这本书是讲什么的?作者是谁?书的结构是怎样的?主要章节有哪些?对我有没有价值等等。然后,通过较短的时间在书中寻找答案。

  根据作者介绍和现实情况,我把检视阅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读书名、读序言、读目录、读索引、读看上去似乎是重点的章节、从头到尾把书翻一遍,时不时停一停,读个一两段,最多几页,不要读多。要注意整个过程速度不能慢下来。这个步骤的好处是,可以对全书的框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此法我可以画出《月亮和六便士》框架图,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书名的含义;第二板块介绍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远走他乡及受到施特略夫的赏识;第三板块为思特里克兰德找到他的月亮。

  第二个步骤:用非常快的速度(指读法)把全书通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那些不懂的地方读过去就好,后面很快就会出现自己理解的部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理解的部分,不要畏惧或者担心那些不懂的地方。如果和它们纠缠,那极其有可能读不下去,这样就是被一本书打败了。即使这一遍只理解了30%或者40%,甚至5%,那也完全不是值得焦虑的问题,而是值得赞赏的行为,毕竟对这本书的了解程度比一无所知要强很多。通过此法我大致了解了《月亮和六便士》的主要内容: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放弃了旁人看来优渥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到绚烂的画布中。

  对我而言,这样的方法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缓解了读书前的畏难情绪。过去读论文的时候,还没开始读,焦虑情绪已经泛滥,于是导致无限期的拖延。而用检视阅读的方法,第一遍阅读时完全不需要担心自己理解的深度,那么阅读这项任务就不再艰巨,而只是一个活动了。学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可以让阅读更有针对性和主动性,对提高理解力大有裨益。

  宋娟,女,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十年并一直担任班主任。爱孩子,爱生活,平时喜欢看书与写作,曾参加过“海池杯”、“蓝天杯”、“行知杯”等征文比赛并均取得不错成绩,最喜欢的书籍是《三毛作品集》。

  阅读就是学,指导型的学更偏向于由老师带领的学。作为教师,我们要指导学生阅读。可作为出了学校的大人,没有“老师”带领的我们需要自我发现型的学,主动学,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唤醒心中的真实。

  阅读者或在原有的知识架构之上添砖加瓦,或打破原有的认知体系,重建新的知识体系,重构新的认知架构。阅读中,既要理性分析也要辅以天马行空般的联想,不断填充独属于自己的知识世界。

  阅读既是在读新的认识,也是在读已有的认识,将原有的认识以新的方式重组、重建。想来,“熟读深思子自知”亦不外如是。

  为了不同的追求,目标阅读可以分层次进行,阅读的方法也需要有所区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的层次分为四层,第四层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的层次。在基础阅、检视阅读、分析阅读的基石之上,我们要进行主题阅读。也就是从读词句、语言到读文本大意、结构,再到分析理解文本,最后跳出文本本身,将一个主题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读一个主题即是读一种类型,更是读一个群体。

  这学期,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一书。《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是西方文学中冒险小说类型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英国文学史上与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鲁滨逊漂流记》以当时发生的一段真实故事为蓝本,结合作家笛福自己的经历和想象,采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细节生动的传奇故事。

  主人公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面对严酷的环境,他很快克服了悲观情绪,依靠自己的意志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岛上生活了28年,终于遇救返回故园。

  这部小说的主体部分是鲁滨逊的荒岛生活。阅读指导时应侧重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在荒岛上,鲁滨逊都做了哪些事情,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是怎么克服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从一个落难的水手变成了自己的“国王”,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阅读要理解书籍的思想价值。本书旨在弘扬冒险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小说描述的鲁滨逊在绝境中如何顽强求生,解决温饱与安全问题,如何疗治心灵孤独,最后回归文明社会的过程,让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乐观情绪,也能感受到科学与理性的力量。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著名的冒险小说。这部小说虽然取材于真人真事,但其中也融合了作者本人的丰富阅历,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从艺术上看,《鲁滨逊漂流记》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但其中的惊险经历又很吸引人,因而使得全书具有很大的艺术吸引力。

  指导学生阅读,要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完成理清故事结构,绘制人物图谱;梳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一系列遭遇;聚焦书中人物,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聚焦故事情节,关注印象深刻的情节,结合自身实际谈想法等任务。在阅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在页面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有哲理性的语句等阅读惯。

  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旨在以“一篇”带“多部”,引领学生从一篇课文的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从整本书阅读走向多部外国名著阅读,感受外国名著阅读魅力。故而,阅读指导教学时既要落实语文要素,“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又要落实教材对整本书阅读的建议要求,“对书里人物作出自己评价”,“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做一些读书笔记”,“画一个人物图谱,写出全书的结构,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另外,名著所蕴含的文化与教育价值,恰好能满足这个年段学生心理与精神发展某些需要:他们充满了对冒险、生存与生命的好奇与疑惑,也渴求理性的探索与精神上的超越,有利于培养孩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他们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实,阅读是一件需要长久坚持的事,真正的阅读无所谓特定的方法与技巧,更看重的是读什么,怎么读。有目的地读,有应用地读,读后有所用,这应该就是阅读的意义了吧?

  曹舒娟,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遵循“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坚信相信的力量。

  粗略读了于永正老师20余篇随笔,我对于老师对待学生的过错教育方面,印象深刻。

  “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 开篇之题如醍醐灌顶,扪心自问,我们平时是怎么看待孩童的错误的呢?我们怎么看待犯错后的孩童的呢?书中“美丽”一词足以引人深思。

  我们彷佛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总是极力制止他们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是可以得到修正的,作为成长中的孩童,犯错的几率就更多了,相应的,他们的错误能被修正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成长是日益成熟的过程,是渐渐与孩提时代的天真挥手作别的过程,童年不犯错,长大成人再犯错可就晚矣。且孩童的许多错误非有心之失,若真是有心,也应当去寻求其背后的原因。

  我们又当如何对待犯错的孩童呢?首先是“尊重”,只有尊重,才能看到犯错的孩童的美丽,然后是“包容”,包容是教师的一种气质,包容之心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彰显人格魅力。

  在随笔《规矩》中,“愣头青”武维同学在开学第一节课就送给了老师一个“见面礼”,于老师虽对其故意伤害同学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教育,但并未因男孩儿武维的顽皮而心生嫌隙,相反地却在仔细地暗中观察,见到他名字写得歪歪扭扭时,灵机一动,在写字教学过程中,以“武”“维”两个字为示范,讲解了同类字的写法外,还教育了学生要规矩地写字、规矩地做事、规矩地做人。

  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老师尤其需要教育机智。当学生对传统说教毫无反应时,不妨尝试一下换个角度,说不定会收获别样的惊喜。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以足够的发展和变化的空间,在错误的生成和修正中学生就有机会获得成长的机会。

  对于那个个头儿最高、身材最魁梧、力气最大却调皮懒散的男生,于老师仅仅用“老班长”这一个称呼便唤醒了他的上进心、责任心。孩童约束、规范自己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鼓励,一次褒扬的赞许,一个肯定的眼神,都有着激起孩子走向成长正道的力量。

  等待是个迷人的词,现在遇到学生犯错,我都会等待片刻再与之沟通。即使是我们满怀热情和激情,有时候我们还是会有一种无法改变和纠错的无力感,但是一切都会逐渐随着时间归于平静,儿童的成长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影响直接作用于成长中的“人”,甚至能够影响很多人的命运与际遇。于永正老师的学生很幸运,能够在小学生涯中遇到这样一位有情的教师;于永正老师同样很幸运,能够在教育生涯中遇到许许多多可爱的、愿意与之共情的孩子们。期待下次翻开这本书,我会有更深切的感悟,也期待着那样的感悟。

  之前已读过刘可钦老师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如今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教师后,融入了日常的教学实际,再读又是感悟颇多。这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这是一位老师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小故事,读来并不乏味。读后,我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总结概括,消化吸收,总结起来如下: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中高年级的学生似乎处于学的疲惫期,好像活跃劲的孩子成绩与惯已经比较稳定了,而学困难的孩子似乎已然泄劲不好好努力了。班级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我们做教师的有时会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的角色。一边面对优秀的孩子,引领着他们前进;一边更要激励那一部分心猿意马的孩子,让他们回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尽力去帮助他们收获快乐和自信。往往此时,我们多少都会有厌烦情绪,急躁情绪,但是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平静下来,努力相信他们能变,这个过程有时真的需要耐心与等待。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女孩,不肯进班级,大哭大闹,后来竟然躺到刘校长的办公室的沙发上,后来一连数日,刘校长办公,她就在刘校长办公室里玩,不忙了,就和她聊聊天,后来,这个小孩子渐渐地进入班级,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正常地学活动了。有人问刘校长,说:“这个孩子在你办公室不影响你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让她喜欢上学就是我的工作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她能变好。看了这本书让我重新的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因为每个孩子都无限的可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有自己的合适的位置,老师你要相信他们。在小学面对孩子们六年的变化,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别说看人家一辈子如何如何,就连孩子六年后发展如何我们都看不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能变好,我们力求合适的方法以及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好。我在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也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教育也不是优中选优的选拔,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所以,我从今天起,对孩子的成长不要苛求,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小差错,不要过于当真,更不要小题大做,多点宽容,多点善待,相信他会成长得更优秀,坚守教育底线,坚守教育信念。

  书上第79页写道:“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是啊,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教育不是硬塞给谁的物品,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在豁达、平等的学生观越来越明确后,我越来越感到,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已经不仅仅关于数学,而是更深层的像是在探讨人生。教育、育人,或许点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种。或许纠正了他偏差的一点人生方向。孩子们的快乐与不悦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有关系。凭心而论,大多老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变好,但结果却不一样,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少一点尊重与理解。

  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是幸运的。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幸福都是一种体验,幸福还是一种重要尝试和积累。教育其实很美,就让它这样美美的延续下去。留给孩子的“小学回忆”,应该是一些伴随终身的良好惯,是一些人生思维的雏形。

  我们努力,让开放性教学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分享、严谨、求知、努力”的种子,为他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追寻和实现的教育目标!

  教师需要唤醒、激励、引导,学生同样也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可能他们会一时忍受,并可能会去努力,但这种外在的强迫无法使他们坚持多久,而只有内心的动力被唤醒,他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应该是正常的,我们要做得不是埋怨、责怪、批评、控制,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孩子体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往技能。学会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这一机会中学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流技能”。让我们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带给我不少思考,读它,让我心静;读它,让我心亮;读它,让我心中充满力量。

  一直以来都致力于让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好的让同学们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快乐生活的少年。

  学校根据场地和师资情况,开设了包括足球、羽毛球、排球、篮球、跳绳等多样化的运动项目。

  翁倩婷,青年教师,2020年参加工作,兴化市首届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热爱读书和美食,享受旅行。曾在江苏省第十三届“行知杯”征文活动中获奖,获泰州市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在省、市级各项活动中获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成就教育,教育更需要爱。教师的爱更多地流淌在平凡的日子里,王旭霞老师的《和学生一起的日子》里许许多多的文字无不透露和记载着她和孩子在一起的平凡日子,折射出她对每一位学生的大爱情怀。

  初读这本书,我是被书名吸引,心想:教师的生活不就是和学生一起的日子嘛。后来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内心的震撼和喜悦难以表达,王老师的一举一动,让我对师生感情有了更深的认识。只有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够教育好学生。再忙也要和孩子交心,再忙也要和孩子牵手。在看似平淡的岁月中,有了学生的精彩,美丽的故事就会延续下去。我应该尽可能地走到孩子中间去,让孩子觉得我是可以值得信赖的,是可以依靠的,是可以倾诉的对象。

  初为人师,我的经验并不丰富,还有许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不仅是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有课堂管理的方法,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很多的方法和技巧。

  要怀揣一颗“平等的关爱心”。在《来自教室里的异味》和《教师吟·缝衣》两个故事中,王老师都给予了学生妈妈般的爱。当她发现了教室里异味的来源时,没有点名不修边幅、形象邋遢的志伟,而是用陪伴和妈妈般的关爱保护了这个性格孤僻的孩子的自尊,用实质行动帮助这个孩子改变形象,也感化了他和其他学生。她说:“教育需要不留痕迹的智慧,心里装着学生,眼中看到学生,用春风化雨般温柔滋润学生的成长。”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把自己的爱均匀地洒向每个学生,不因个性、美丑、贫富、成绩的好坏、进步或落后而有所偏爱。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不讽刺、不歧视纪律差的学生。

  记得班里有个小男孩,很调皮,在学校里喜欢惹事生非,课堂上总喜欢搞小动作,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很困惑也想过放弃,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放弃这个孩子。首先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发现他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与关爱。于是,先和他的家长交流让他们多关心孩子;再耐心地开导孩子,指出他的缺点,发掘他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他有了变化,作业字迹也工整了,上课表现也变好了,也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正如王旭霞老师所说:爱,真的可以感化一个孩子的心灵。

  要拥抱一颗“无私的宽容心”。正如王老师所说:“每一个出现在生命中的学生都是上天的馈赠,无论他是成绩优异的,还是学困难的;无论他是行为端正的,还是举止调皮的;无论他是形象完美的,还是身存缺陷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论遇见的孩子是否超出自己的预期,教师都应抱持着一颗宽容之心,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为教育抹上爱的色彩。

  要守住一颗“纯正的赤子心”。生活原本应该是什么模样?王老师说:“这几年来,我把自己种在了教育里,种在学校里,种在学生身上,忘记了人间的烟火,活成了一个笑话,甚至累了一身病,但我收获了快乐和幸福,这种快乐和幸福也在我这窘趣的生活中。”她的生活有些忙碌,有些窘迫,可在这生活中,将趣味和欢喜带给她的,是她那颗对教育的赤子之心。守住一颗“赤子心”,在教育这条路上虔诚而行,把自己种在教育里,种在学校里,种在学生身上,一定能开出最美的花儿。

  教师教育孩子,要的是宽容、大爱和以身示范。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而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去照亮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语言、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王旭霞老师始终相信师生之间的相遇是一种缘分,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因为老师爱学生,所以学生也爱老师,这是师生共享的幸福,愿每一场相逢都是一段幸福的旅程。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王旭霞老师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画卷,都需要我们用爱去描绘。

  季捷,小学数学老师,本科学历,2021年6月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现任教二年级5班和11班数学。热爱教育,专注教学,踏实努力,积极向上。入职以来,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获得2021年新入职教师赛课活动一等奖,“翰墨书香”现场书法大赛中获硬笔组一等奖。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3-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招聘六人才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3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春江天玺6幢 EMAIL:lgwgls@163.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