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5%,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一季度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形有波动、势仍向好”。恰逢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新政策,并对下半年经济作了方向指引。下半年经济如何走?本次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部署将对接下来的经济走势产生什么影响?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
章俊表示,今年上半年以来经济复苏的典型特征是供需持续分化,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持续调整过程中,微观主体在“新经济”中的参与感不足,宏观政策空间受制于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压力,使得二季度增速略有放缓,但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显著高于社零增速,外贸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所回升。接下来的增量政策应该重点转向对需求端的支持,尤其是四季度仍然存在政策有加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未来新设工具投向有望进一步转向扩内需、促消费。
处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章俊认为,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下一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原则,可以考虑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打破地区分割,防止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现从土地财政到新质生产力的新旧动能转换。
《21世纪》: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呈现前快后慢的趋势,二季度实际增长4.7%,你认为导致二季度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是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持续调整过程中。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尽管呈现温和复苏迹象,整体仍处于调整周期。各地陆续出台地产宽松政策,带动国内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回暖,活跃度增加,购房者看房积极性增强,成交量也有所上涨,政策效应仍在继续释放。
二是微观主体在“新经济”中的参与感不足。国有控股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分化,由政策主导的经济新循环形成中国企转向较快,但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渠道仍有待畅通。
三是更加重视供给的政策导向致使产能利用率偏低。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接近6%,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仅为2.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3.5%。二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依然偏低。
四是宏观政策空间受制于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压力。由于汇率稳定的政策优先级较高,我国支持性货币政策力度偏多,货币宽松力度有待加强。
《21世纪》:上半年外需持续向好,主要原因是什么?今年外贸对经济的贡献率是否会有所提升?
一是全球制造业景气度延续回暖,贸易复苏明显。全球制造业景气度整体向好,6个月均处在扩张区间。WTO 4月报告预计,世界商品贸易量在2023年下降1.2%之后,2024年将增长2.6%,2025年将增长3.3%,全球贸易复苏势头提振了中国出口的增长;
二是商品竞争力提升带来出口需求上行。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象征。2020—2023年,我国“新三样”商品的出口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增幅12倍,出口额增幅3倍,太阳能电池出口额增幅120%,2023年“新三样”出口1505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比重的4.45%,同比增长24%。以新三样为代表的高技术商品保持高出口景气度,为出口注入强动力;
三是外贸国别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均衡化,有利于提升我国出口韧性。当前我国积极深化对外开放,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东盟、欧洲地区的贸易合作,东盟、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沿线占我国出口比重明显提升,出口市场多元化有利于我国抵御外部贸易风险。
根据我们测算,一、二季度出口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对GDP增长分别拉动3.1%和2.9个百分点。外贸对经济的贡献率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21世纪》: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谋划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外,还专门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将“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摆在了优先位置,你认为下半年扩内需应该重点做好哪方面工作?你对下半年经济有何预期?
章俊:今年上半年以来经济复苏的典型特征是供需持续分化,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显著高于社零增速,4~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6.7%、5.6%和5.3%,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2.3%、3.7%和2.0%,供需裂口仍未弥合。因此,增量政策转向对需求端的支持应是下一步重点。
目前有关政策已在稳步推进,7月25日,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基于当前经济有效投资不足、需求持续偏弱的情况,此次政策加码有助于扩大内需、带动预期修复。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政策是政府债券资金首次明确用于支持消费,信号意义显著。我们认为鉴于目前财政收支缺口依然较大,四季度仍然存在政策有加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未来新设工具投向有望进一步转向扩内需、促消费。
另外,下半年稳就业重要性凸显。本次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改革,将“科技创新”摆在首要突出位置,我们认为坚定转向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从外部环境来看,现阶段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窗口期,当前全球经济、社会、问题正在形成向下螺旋,不确定性显著提升,平稳增长的外需环境或难以持续,需要更加注重内需的稳定增长。而在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期,GDP增速承压是转型时期必然面临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稳定就业”或将成为比“经济增速”更为重要的政策目标。早在2023年7月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就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意味着政策层面托底经济的重心或已从“经济增长目标”转向“稳定就业”。
《21世纪》: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应该如何理解本次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章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新质生产力在我国方兴未艾,并形成了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为新征程上如何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
第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下一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原则。因地制宜,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一方面,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各地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可以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打破地区分割,改变“撒胡椒面”发展方式,防止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推进全国建设,实现从土地财政到新质生产力的新旧动能转换。
第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决定》第三大改革任务单独成章,凸显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一是要聚焦科技创新体系短板弱项,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要鼓励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当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耐心资本”。二是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一是以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确实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但并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切实防止一哄而上、形成新的产能过剩。二是要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紧盯颠覆性技术突破进展,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1世纪》:对比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本次会议不仅专门谈及区域协调发展,并且将“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一部分进行明确提及。你认为这将会对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格局带来哪些改变?
章俊:本次会议相比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有三点明显变化:一是本次会议不仅设置专门章节谈及区域协调发展,并且将其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二是本次会议沿用报告和近期以来的有关政策文件,对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进行了新定位。由原来的“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更新为“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三是尽管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没有提及发展海洋经济,但本次会议在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促进发展体制机制”。
预计未来将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三方面影响:一是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进一步增强。随着四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尽管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在不断发展中不平衡性开始收敛,但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显著、产业布局未能较好实现因地制宜等问题。未来不同区域预计将切实做到因地制宜,明确区域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针对性进行产业布局,从而更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比如东北地区依托肥沃的土地资源,可以重点发展第一产业;长三角科研实力雄厚,可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二是以为统领,依托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布局重要生产力,因地制宜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比如西部地区可依托土地和能源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优势,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布局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三是更加关注的发展,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或存在较大政策红利。以往区域经济发展陆地关注较多而海洋关注较少。本次会议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首次明确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对于沿海地区,未来可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等领域,做强船舶制造、海工装备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海水淡化等新兴和前沿产业。
Copyright C 2013-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招聘六人才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3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春江天玺6幢 EMAIL:lgwgls@163.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