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健委颁发文件《关于深入学贯彻2020年中国医师节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通知》(国卫医发〔2020〕20号)(以下简称通知)。
8月18日,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代表,向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通知》是根据指示精神制订的,鼓舞了人心,但也是提出要求。指示是针对问题的,而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感受和行动才是真正的问题,才是建设高质量队伍的关键。
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和人民重托,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为抗击疫情付出了艰苦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赢得了和人民高度评价。
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努力促进医学进步,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各级委和政府、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工作者,弘扬先进事迹,加强业务培训,支持开拓创新,帮助解决困难,推动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一)优化医务工作者队伍规模和结构。深入贯彻实施《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立足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着眼于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改大局,以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壮大医务工作者队伍总体规模。综合考虑服务人口、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医疗资源、疾病谱变化等因素,优化完善城乡和区域医务工作者队伍布局,筑牢基层和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网底。重点加强全科、公共卫生、护理、儿科、麻醉、精神卫生、重症医学、病理、医学检验等紧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二)提升医务工作者培训培养质量。在全行业树立终身学理念,建立完善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连续统一、有机衔接的卫生健康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深入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强化对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临床医生的流行病等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同质化水平。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以基层和紧缺专业为重点,强化全员继续医学教育,促进医防结合,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培养,提升医务工作者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提高医务工作者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紧扣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新趋势、新变化,加快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补齐基层服务能力短板。深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创新服务方式,增进人文关怀,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丰富医疗和护理服务内涵。支持医师多点执业,提升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落实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四)完善医务工作者队伍激励保障机制。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性。推动各地落实“两个允许”,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财政补偿政策,提高医务工作者的阳光收入,深化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符合条件的医务工作者可以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和护龄津贴等。发挥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作用,坚持实践导向和科学评价,突出品德能力和工作业绩,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外语倾向,鼓励医务工作者扎根防病治病一线。
(五)改善医务工作者工作条件和环境。严格落实《劳动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等有关要求,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合理设置工作岗位,科学测算工作负荷,合理配置工作人员,避免医务工作者长期超负荷工作,保障医务工作者休息休假时间。加强医生办公室、值班室和休息室改造,为医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后勤服务。加强对医务工作者职业危害和劳动安全卫生防护培训,做好防护物资和设备储备。定期医务工作者体检和心理健康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和疏导,减轻医务工作者身心压力。
(六)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良好氛围。广泛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加强健康促进,普及健康知识,繁荣健康文化,引导公众树立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的理念,增强对卫生健康工作和医务工作者的理解认同。持续开展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宣传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弘扬崇高精神,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巩固“三调解一保险”纠纷化解机制,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切实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
《通知》中提到,的重要指示既是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巨大鼓舞,也是对加强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有力鞭策。为了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医务工作者队伍。完成《通知》任务存在很多障碍,解决这些障碍一定要清楚原因是什么,一定要了解一线医务人员的处境和感受。
总量方面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2019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292.8万人,比2017年增加116万人(增长12.97%)。其中,医生人数达到707万,比2017年增加近80万人(增长13.81%)。从全国卫生人员数这个指标看,卫生人员总数增加了10%,其中执业医生增加了13.5%,护士,技师都有10%左右的增幅。
但结构方面形式比较紧张,尤其是一些专业的缺口还比较大。在这次“国考”中,大多数医院都在重症医学,儿科,中医医生占比这个指标上丢了不少分。但这些专业存在缺口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一部分是因为职业荣誉感,比如急诊,重症,麻醉等,一部分是因为待遇问题,比如儿科,公共卫生,全科等专业。要根据不同原因制订优化政策。
研究和实践均证明,培训提高能力的最有路径。目前的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同质化水平缺有待提高。而且要把职称制度和能力建设制度相匹配,要真正把破“三唯”落到实处,可以尝试把院内评审制度单纯化。刚刚出台的《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34号)就为医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提出了全面指示。但是医学生的选择还是以机会成本最小化为原则的,毕业后工作前途和待遇是他们选择专业和学业程度的最重要关系,要和医院现有运行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才有意义。
医疗技术是医院品牌的根本,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的根本,缺一不可。但是医疗技术和质量安全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涉及到千万医生的心理和行为要素变化。我们曾以上海一家三甲医院为样本,调查医生对质量的态度,他们普遍同意这样的观点,多做检查多做检验,并不是利益驱动,是担心医疗事故。所以,质量安全如果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那么医疗质量永远只是处于最低限。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是平衡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但是也存在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同床异梦的机制设计问题,专家在的时候新技术层出不穷,开创很多的县医院第一,等专家走了,这些第一也就成了唯一。虽然医联体建设已经探索了不少的形式,但离真正达到目标还是任重道远的。
“待遇”是每个老百姓都关心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也是每个医务人员关心的问题。“两个允许”给广大医务人员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但是各地方政府却通过各种预算控制给大家盖了天花板。医务人员的待遇提高目前还是需要通过另外渠道补偿,希望“腾笼换鸟”政策早日落地,让医务人员的收入不仅阳光,而且是灿烂的。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各种保障医务人员权益的法律法规在科室实际运行中都无法执行。一个医生休假,可能就意味着每周要多加一个夜班。加人就意味着大家的收入要锐减,两害相权只能取其轻。只能通过平时换班多值班,换休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情形改善还有待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成功。
医生都要穿“防刺衣”上岗了。这个新闻可以当笑话听,但是确实发生了,已经有医院实验了这种做法。但这真的是无奈之举,是对医生工作环境的一种讽刺,也是对医患关系改善遥遥无期的一个失望。亟需通过控制需求,增加供给,改善医生服务环境,加速第三方调解的业务广度和力度,让患者专心求诊,医生专心看病,第三方行使评价的职责。
社会任职:中国医院协会人力资源管理专委会常委;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广东佛山市一等多家医院常年管理与培训顾问
Copyright C 2013-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招聘六人才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3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春江天玺6幢 EMAIL:lgwgls@163.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