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92-6316061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劳动法规

劳动法解析:第八十五条 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2024-10-25

来源:招聘六人才网 时间:2024-10-25 作者:招聘六人才网 浏览量:

  (1)对于违反《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的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劳动行政部门可以对其施以何种处罚?

  《违反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1994/12/26)

  第三条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应给予通报批评。

  第四条用人单位未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应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名劳动者每延长工作时间一小时罚款一百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五条用人单位每日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超过三小时或每月延长工作时间超过三十六小时的,应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名劳动者每超过工作时间一小时罚款一百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六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之一的,应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按相当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一至五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

  第七条用人单位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规定的,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造成职工急性中毒事故,或伤亡事故的,应责令制定整改措施,并可按每中毒或重伤或死亡一名劳动者罚款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罚;情节严重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用人单位对发生的急性中毒或伤亡事故隐瞒、拖延不报或谎报的,以及故意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的,应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条用人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卫生设施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应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条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或未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检查身体的,应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条用人单位锅炉压力容器无使用证而运行的,或不进行定期检验的,应责令停止运行或查封设备,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用人单位锅炉压力容器有事故隐患的,应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的应责令停止运行,收回使用证件,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用人单位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电梯、客运架空索道、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未进行定期检验或安全认证的,应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责令改正,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合法权益行为之一的,应责令改正,并按每侵害一名女职工或未成年工罚款三千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一)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二)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规定的第三级以上劳动强度的劳动;

  (三)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规定的第三级以上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及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的;(四)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规定的第三级以上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的,应责令改正,并按每侵害一名女职工罚款三千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用人单位安排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延长工作时间和从事夜班劳动的,应责令改正,并按每侵害一名女职工罚款三千元以下的标准处罚。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保护规定,女职工产假低于九十天的,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按每侵害一名女职工罚款三千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按每侵害一名未成年工罚款三千元以下的标准处罚。第十六条用人单位未按《劳动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应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应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除责令其补交所欠款额外,可以按每日加收所欠款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收入并入社会保险基金。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劳动监察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或者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对具有数种违反《劳动法》行为的,应分别决定处罚,合并执行;不能合并执行的可以从重处罚。

  对数次(二次及以上)违反《劳动法》的,可以加重处罚。加重处罚可按原罚款标准的二至五倍计算罚款金额。

  关于执行《违反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有关问题的复函(1995/3/16)

  你厅关于执行《违反<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有关问题的请示(湘劳〔1995〕40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违反<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第十条中的起重机械包括矿井提升机械。

  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如何适用《违反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第十九条的请示的复函(1996/4/25)

  你厅关于如何适用《违反<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第十九条的请示(晋劳办字〔1996〕93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违反<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劳部发〔1994〕532号)第十九条第二款中规定的数次(二次及以上)违反《劳动法》的是指:用人单位实施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后,再次实施与前次违法行为同样性质的行为。但对于用人单位实施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后,再次实施与前次违法行为同样性质的行为。但对于用人单位实施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处于连续或继续状态的,在其行为终了时,计算为一次违法行为。劳动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制止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完毕且违法行为已经得以纠正,如果行政管理相对人再次实施性质相同的违法行为,视为数次违法;但该违法行为未得到制止或完全制止,违法行为仍连续或继续进行的,视为一次违法。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和依法申请听证的行政处罚当事人。

  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承担法制工作的机构负责本部门的听证工作。

  劳动行政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与劳动行政执法机构为同一机构的,应遵循听证与案件调查取证职责分离的原则。

  第三条 劳动行政部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听证。当事人不承担听证的费用。

  根据的规定,较大数额罚款的听证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常委会或人民政府确定。

  第四条 听证由听证主持人、听证记录员、案件调查取证人员、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

  第五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从本部门的下列人员中指定一名听证主持人、一名听证记录员:

  (三)法制机构与行政执法机构为同一机构的,该机构其他非参与本案调查的公务员。

  (二)根据听证认定的证据,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并写出书面报告;

  (三)保守与案件相关的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稳私。听证记录负责制作听证笔录,并承担前款第(三)项的义务。

  (二)委托代理人。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参加听证; (三)质证权。对本案的证据向调查人员及其证人进行质询;

  第十条 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享有与当事人相同的权利并承担相同的义务。

  第十一条 劳动行政部门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可以用书面形式告知,也可以用口头形式告知。以口头形式告知应当制作笔录,并经当事人签名。在告知当事人有权要求听证的同时,必须告知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期限,即应在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接受劳动行政部门告知后三日内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提出。经口头形式提出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制作笔录,并经当事人签名。逾期不提出者,视为放弃听证权。

  第十二条 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听证的机构接到当事人要求听证的申请后,应当立即确定听证主持人和听证记录员。由听证主持人在举行听证的七日前送达听证通知书。听证通知书应载明听证主持人和听证记录员姓名、听证时间、听证地点、调查取证人员认定的违法事实、证据及行政处罚建议等内容。

  劳动行政部门的有关机构或人员接到当事人要求听证的申请后,应当立即告知本部门负责听证的机构。

  除涉及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进行。对于公开举行的听证,劳动行政部门可以先期公布听证案由、听证时间及地点。

  第十三条 听证主持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申请其回避: (一)参与本案的调查取证人员;

  (一)由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宣布听证纪律、告知当事人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 (二)由案件调查取证人员宣布案件的事实、证据、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理由;

  (三)听证主持人询问当事人、案件调查取证人员、证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并要求出示有关证据材料;

  (四)由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从事实和法律上进行答辩,并对证据材料进行质证;

  (五)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和本案调查取证人员就本案相关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论;

  第十五条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由听证记录员制作。听证笔录在听证结束后,应当立即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第十六条 所有与认定案件主要事实有关的证据都必须在听证中出示,并通过质证和辩论进行认定。劳动行政部门不得以未经听证认定的证据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十七条 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根据听证确定的事实和证据,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向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提出对听证案件处理的书面建议。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二)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许可证、资格证等行政许可手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拒绝办理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依法办理的;

  (三)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有关许可证、资格证等变更、中止、取消的决定不服的;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审核、登记有关事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依法办理的;

  (五)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侵犯合法的用人自主权、工资分配权等经营自主权的;

  (六)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保护劳动者获取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等法定职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依法履行的;

  第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除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劳动保障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申请。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发生的劳动争议;

  第六条 对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第七条 对依法受委托的属于事业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机构、乡镇劳动工作机构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委托其行使政

  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委托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被申请人。

  第八条 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执法检查,以共同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其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共同被申请人之一。

  制机构)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注明收到日期,并在5日内进行审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决定:

  《行政复议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和被申请人,该通知中应当告知受理日期;

  (二)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但不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机关提出;

  (三)对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应当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制作《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书》,送达申请人,该决定书中应当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

  除不符合行政复议的法定条件或者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复议申请外,行政复议申请自劳动保障复议机关的法制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

  会申请仲裁期间,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不服,又向劳动保障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的,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应当受理。

  第十二条 申请人认为劳动保障复议机关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其复议申请的,可以向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反映,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审查后可以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上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或者本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作出的,或者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直接受理的,可以直接受理;

  (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行为确有正当理由,申请人仍然不服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可以依法对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三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复议申请后,法制机构可以与本机关的有关业务机构共同对行政复议案件进行审查。

  直接移送制定该规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请其在60日内依法作出处理结论,并将处理结论告知移送的劳动保障复议机关;

  (三)如果该规定是由政府制定的,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机关依法处理。

  对该规定进行审查期间,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审查结束后,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再继续本案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中止审查期间,应当将有关中止的情况通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对决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且申请人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下列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在复议决定中同时作出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的决定:

  (一)被申请人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行为的;

  第十六条 劳动保障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应当制作复议决定书。复议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住址(法人或者其他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四)劳动保障复议机关认定的事实、理由,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十七条 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采用直接送达、邮寄送达或者委托送达等方式,将复议决定书送达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3-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招聘六人才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3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春江天玺6幢 EMAIL:lgwgls@163.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